根據(jù)上海鋼聯(lián)9月13日最新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單日漲2600元/噸,均價站上50萬元/噸,較去年年初上漲近8倍,較今年年初上漲近80%。面對碳酸鋰價格年內二度站上50萬/噸這一預警線,市場顯得相當分化。9月14日二級市場鋰礦板塊公司紛紛拉漲,而下游動力電池廠商與新能源車企則集體下跌。
記者采訪的多位業(yè)內人士表示,動力電池原材料中鋰鹽價格持續(xù)上漲,導致動力電池生產成本進一步抬高,使得下游動力電池以及整車廠商盈利持續(xù)承壓,而碳酸鋰漲價趨勢短期難以扭轉。
均由供需錯配引起
在新能源汽車成本構成方面,電池成本占據(jù)約40%,而鋰電池原材料碳酸鋰則被喻為新能源時代“石油”。
“鋰鹽價格達到50萬元/噸,對于市場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心理預警線。”上海鋼聯(lián)分析師曲音飛表示。此次也是電池級碳酸鋰年內第二次站上50萬元/噸這一關口。今年4月,電池級碳酸鋰均價一度觸及50.3萬元/噸,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該價格也較今年年初上漲近80%。
“兩次鋰價突破50萬元大關,均由供需矛盾引起,”國信證券一位新能源分析師告訴記者。事實上,年初碳酸鋰供需錯配,主要受資源端及冶煉端檢修影響。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期間,冶煉端檢修情況頻現(xiàn),加劇了市場供緊現(xiàn)象,下游受原料庫存低位影響,補庫需求較為強烈?!氨敬蝺r格上漲,則主要因供給端受到國內疫情影響,疊加下游需求增長,”上述人士表示。
另外,百川盈孚分析指出,四川地區(qū)結束限電復工生產不到兩周后又遇疫情風波,碳酸鋰現(xiàn)貨市場低價貨源較少,加之下游旺季行情即將開啟,需求明顯增加,對鋰鹽市場形成有力支撐。
上游吃肉下游吃土
面對這一局面,市場顯得相當分化。14日盤中,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在內的動力電池巨頭股價紛紛下跌,其中寧德時代跌幅一度達4.62%。而另一面,鋰礦板塊則呈現(xiàn)另一番景象,盛新鋰能盤中一度上漲4.69%,而天齊鋰業(yè)、西藏礦業(yè)也一度漲逾2%。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銷量暴增拉動上游電池原材料需求。中汽協(xié)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產銷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分別完成69.1萬輛和66.6萬輛,產銷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倍。前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97萬輛和3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1倍。
中信證券預測,國內市場促消費政策持續(xù)發(fā)力,新能源汽車產銷有望延續(xù)高景氣增長,上調全年新能源車銷量預測至650萬輛。
但面對碳酸鋰價格飛漲,位于中下游的動力電池廠商與新能源車企上半年普遍增收不增利,甚至“賠本賺吆喝”。
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在內的動力電池廠商雖然整體營收規(guī)模上升,但盈利能力卻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毛利率從去年27.26%大幅滑坡至18.68%,國軒高科毛利率也從去年19.88%降至14.42%。而整車廠則陷在虧損的泥潭里無法自拔,其中,廣汽埃安連續(xù)三年凈虧損擴大。
相反,鋰礦板塊上半年則賺得盆滿缽滿。天齊鋰業(yè)上半年毛利率從去年51.15%大幅提升至84.26%,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達到103.28億元,而在去年年中,這一數(shù)字為8580萬元。贛鋒鋰業(yè)毛利率也從去年年中的35.13%升至60.53%。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曾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直呼“整車廠等價值鏈中下游企業(yè)都在為上游礦主打工”。
短期供需緊張難變
“目前計劃中的碳酸鋰等鋰鹽新產能,多集中在年底投產釋放,對下半年的供給端影響不大,”前述人士表示。他預計,碳酸鋰價格回落至少需要等到2023年。
天齊鋰業(yè)日前在業(yè)績說明會上表示,上下游擴產周期的錯配導致鋰產品供應將在中短期內持續(xù)處于較為緊張的局面,鋰行業(yè)供需格局要達成真正的平衡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事實上,據(jù)上海鋼聯(lián)測算,進入2023年后隨鹽湖、輝石等諸多項目陸續(xù)釋放,鋰資源供應增速或將在2023年正式超越需求增速,原先因供需錯配帶來的需求缺口將得以彌補。疊加鋰電回收帶來的供應補充,從而迎來連續(xù)三年左右的累庫情況,屆時,鋰價或將隨供需結構修正而逐步回歸理性。
華西證券表示,國內鋰鹽價格將高位運行,鋰鹽成本端有望進一步抬升,產業(yè)鏈利潤或進一步向上游鋰礦資源端轉移,這將導致鋰鹽加工廠和一體化企業(yè)的利潤分化更加明顯。
而面對成本高居不下的預期,頭部廠商都在加緊搶購上游資源,鋰材料爭奪戰(zhàn)日趨白熱化。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均以參股、合資等形式布局上游鋰礦資源,下半年起新增產能陸續(xù)釋放。
其中寧德、億緯和國軒的年底產能分別預計達12.5萬噸、1.5萬噸和2萬噸。此外,電池與中游材料廠商成立合資公司也將陸續(xù)投產,例如億緯與德方合資10萬噸鐵鋰正極產能5月已投產,也將降低部分采購成本。(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