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通堵點、補齊短板,不斷拓展數據要素的應用廣度和深度,讓數據要素價值得到充分釋放,讓數據賦能經濟提質增效作用更加凸顯
數據,何以被看作“第五大生產要素”?在紡織行業(yè),企業(yè)通過打通產供銷數據,可實現定制化生產,縮短成品出廠時間,更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在生命科學領域,基于海量、多元生物數據構建起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能在幾天內就預測出蛋白質結構,極大提升了創(chuàng)新速度;在隧道作業(yè)中,憑借對地質數據、設備數據和以往工程數據的復用,高技能勞動者的經驗可“傳授”給機器,節(jié)省用工、提高效率……在數字經濟時代,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數據蘊藏著巨大價值。它可以低成本、多場景復用,與勞動、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協同,相互作用,發(fā)揮乘數效應,有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我國數據產量巨大,數據資源豐富。2022年,中國數據產量達8.1ZB(1個ZB約等于10萬億億字節(jié)),占全球數據總產量的10.5%,位居全球第二。我國還擁有全球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算力總規(guī)模全球第二?梢哉f,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我們具備堅實基礎和不少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數據要素開發(fā)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數據供給質量不高、流通機制不暢等問題。下一步,要打通堵點、補齊短板,不斷拓展數據要素的應用廣度和深度,讓數據要素價值得到充分釋放,讓數據賦能經濟提質增效作用更加凸顯。
提升數據供給水平,讓數據放心“用起來”。近年來,不少地方探索提升數據供給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海南有序擴充公共數據開放清單,優(yōu)先推動社會民生迫切需要的公共數據以數據產品形式向社會提供服務,意在通過商業(yè)化、市場化機制解決公共數據開放不足的問題。又如,四川發(fā)揮領軍企業(yè)和行業(yè)組織作用,推動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等領域數據采集標準化,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期待各地繼續(xù)從實際出發(fā),調動不同主體數據供給的積極性,不斷加強高質量數據供給。
優(yōu)化數據流通環(huán)境,讓更多數據“轉起來”。和傳統(tǒng)交易市場中物品具有排他性不同,數據一旦交易,賣方便失去了對該數據的控制,還要承擔安全風險,這也導致一些數據持有者“不愿流通”“不敢流通”。2022年12月印發(fā)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fā)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提出,“構建集約高效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為場內集中交易和場外分散交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賴的流通環(huán)境。”下一步,要加快建設數據基礎設施,建立可信流通體系,使供給方能夠有效管控數據使用目的、方式、流向,進一步提升流通水平。
推動數據在多場景應用,讓更多數據“活起來”。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促進數據多場景應用、多主體復用,培育基于數據要素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可實現知識擴散、價值倍增、不斷開辟經濟增長新空間。2023年底印發(fā)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目的就是以場景為牽引,推動數據要素供給和流通使用,更好釋放數據價值。隨著相關舉措逐步落地,數據要素在工業(yè)制造、現代農業(yè)、商貿流通等典型領域的應用將更深入更廣泛,助千行百業(yè)效率再提升,讓千家萬戶生活更美好。
數字經濟發(fā)展方興未艾,數字中國建設前景可期。隨著數據要素價值的不斷釋放,海量的數據資源將轉化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高質量發(fā)展穩(wěn)步向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7日 18 版)